- 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差距有多大?
- 有用国产车超过6年的吗?质量怎么样?
在工业水平方面,虽然在一些方面与传统的工业大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们谦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也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毕竟一个百年的传统工业大国的工业水平和积累,不是我们几十年奋斗就可以赶上的。
工业水平是需要积累的行业,没有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向崛起,都是痴心妄想。
以高铁这个代表现代轨道交通的最前沿工业类别为例,日本、德国和法国的高铁项目起步要比我国早的多,但是这三国国家的高铁最终被我国超越,正好能说明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带动的必要性,日本、法国和德国的高铁技术,无论曾经多么先进,但其国内的市场需求就那么大,当一两条距离较远的高铁轨道项目落地后,基本上就陷入了市场饱和,其研发费用分摊到具体项目,要远比我们高的多的多。因此,这三个国家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研发性能更加先进的轨道交通的需要和内生动力。
而我国则恰恰相反,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研发投入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方面获得足够的利润回报,进一步研发技术性能更为先进的高铁项目,则有了资金支撑和市场需求。最终支撑我国的高铁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站在世界之巅。
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相信我国最终会逐步赶上并超越!曾经我们是追赶别的国家,以后我们将领跑越来越多的行业。
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主要存在三大差距:
一,中国是平民工业,德国是贵族工业。
德国工人平均月工资大致3700欧元,折合人民币2.9万元。德国工人最低月工资1.2万元人民币。
中国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不会超过5000元人民币。
我一亲戚在深圳当工人,每月工资6000多元人民币,其中底薪只有2000多元,4000多元必须靠加班加点挣得。这意味着中国工人每月不只工作22天,每天不只工作8小时,每年的节***日大多在加班。
而德国工人每年休双休日102天,带薪休***40多天,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共休20多天,全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工作日比休息日只多9天。每天只工作8小时。
德国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接近中国工人的6倍,但工作时间大约只有中国工人的二分之一,典型的多拿钱少干活,这难道没有贵族化吗?
除了工资外,德国工厂为工人支付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等,也是中国工人的几倍。所以可以得岀结论:德国是贵族工业,中国是平民工业。
二,中国工业仍在上升期,德国工业早已进入衰退期。
德国工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国工业高得多,与中国工业竞争,越来越居于下风。
大家好,本人在奥地利留学,在德国工作,都是德语系国家!总共在德语系国家生活有十来年!
我在这里通过另一些角度来谈下上面的问题!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比差距多大?这样说下2008年之前那和德国工业差距那确实很大,各方面,品类齐全程度,自动化程度,硬件和软件结合,体系化等等吧。不过到现在就不应该说差距多大了,应该说各有优点!
我用我的一些工作经历来讲一下两国的工业差异:1.品类齐全程度,现在来讲我国和德国,感觉我国似乎更加齐全些,德国的整个工业还主要是最为传统的工业,比如钢铁类,矿山类,化工类,汽车类,电子类主要偏重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的硬件方面,光学仪器等。我国在上面的这些工业门类,应该说目前不如德国!但是德国由于二战战败国原因,没有航天工业,造船吨位有限制,兵器工业更是限制重重,能源类工业品类少。电脑,通信,家用电器方面个别品牌比我们精,但没有我们全!食品加工业更是偏科厉害。所以整体没有我们全!
2.我为德国的某车企,做过发动机零件的疲劳测试!发现德国的整体工业,都非常的成体系,一板一眼没有一点的跳跃性!真的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就拿零部件的疲劳强度测试来讲我国的车企,在这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视,但是德国,从设计,材料的选择,测试,数据分析,应用检测等等!每一个零件都要对极限值得分析等等。
3.德国的工业强,体现在起步早,经验强大,比如仓储物流自动化这方面,比如一条传送带输送,对于速度,重量,尺寸,上升角度需要多大的电机!这个完全经验积累出来的公式来计算出来的,我国的这方面明显欠缺!
4.德国先进意识不如国内,“高大现”的不如国内,比如纳米材料,核能,手机,互联网,软件等德国有所缺失。
5.德国工业发展思想过于保守,现代高科技方面与中国,美国差距巨大!不是没有能力发展,而是由于保守的思想,造成错过了现代工业黄金起步和发展阶段!
6.德国工业人才培养方面,德国的大学教育,比我国起步早,体系度极为成熟,但是不如我国齐全!
今天就写这么多,总体来讲德国工业只要有的,都非常出色,有些更是业界标杆!但是品类不够齐全!我国的工业品类世界上齐全度应该世界前几。但是全世界的标杆太少了!德国强在精,我国强在广。我国在近现代工业发展明显好于德国!近十年我国的工业发展政策明显强于德国,更加敢于突破!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差距有多大,这个要从什么方面去说了,如果说高端工业水平来说,我们差德国不是一点半点,如果说从规模完整度去看,那我们比德国的规模要大上不少,完整度也不是德国能比的,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我们,德国工业体系并不完整。
不管是出于淘汰低端制造业,还是说受限于美国或者自身国家总体实力,德国工业体系不完整这个是事实,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德国这个全世界最顶级工业实力的位置,德国和日本以及美国的工业实力是最高的,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高端科技产品都出自这三个国家,基本上可以说工业实力强到没有朋友。
有人会说,我们研制出来了五代机和***以及核潜艇还有北斗卫星,我们还不算工业强国吗,我们还没有超过日本德国吗,德国其实受限于美国方面的约束,所以没办法真正的放开手脚,因为二战的原因,欧洲各国也都在防着德国走上老路,德国为了安抚各国,所以在军工方面没有太过热衷,加上德国知道单打独斗搞不赢美国,只有联合欧洲各国才行,但是欧盟各国有自己的小算盘,很难真正融合成为一股绳子。
言归正传德国工业有多牛,世界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高端精密仪器出自德国,还有先进的工艺机床,西门子公司建造的大型对撞机,西门子公司研发的世界上最大功率的燃气轮机,德国汽车工业发达,自动化设备综合能力发达,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高铁技术技术引进德国的,现在还有最核心的高速轴承都是进口德国的,我们自己可以生产,但是寿命会精度稳定性不行。
上海磁悬浮列车就是德国援建的,我们的医院还有许多企业使用的机器和精密机床和精密仪器,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德国生产的,说实话我们在高端领域差的还远,真正接触过日德设备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工业领域要赶上日德路还远着呢,至少在工业领域我们落后十五年以上。
就以前90年代,德国是世界先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国尚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两国工业水平差距很大。那年代,上海地铁一号线才刚开建设,地铁列车车厢是向德国进口的。但到了约2000年,地铁列车车厢中国可以出口了,其中德国转向问中国购,中国在这方面超德国。另一个,磁浮列车。这是德国原创,上海那一段是用德国技术向德国进口的。但德国为什么在自已国家不造磁浮,而到中国上海来造?主要原因,磁浮列车的轨道从起点到终点很长,不可能没有接缝,接缝处理技术,德国是失败的,而中国获得成功。在这关键性小技术(看似)超越了德国,使磁浮列车才能转为现实。不过,德在精密高端机床等方面一直全世界领先,德国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在全世界出名没得比。在技术工***材方面高级技师占20-30%,中级技师占50-60%;而中国高级技师不足3%,中级技师不足10%,中高级工人占50%。这个差距很大很明显。不过,中国工业制造业门类,不分大类和小类,是全世界最齐全的。要不苹果手机为什么全有中国深圳组装?若世界上有一个东西从发明,成形到产品进入市场,美国需要十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需要十年以上,而中国平均需要28个月。这点,没有人能超越。中国还有一个本领,把高科技高端产品制造能转换为“***价”,可迅速普及惠民。这次心脏支架由13000元降为700元,是因为,中国特种钢冶炼技术突破,最小一炉钢种钢就够全世界使用两年,材料成本只占国际***10%,降了90%。这就是中国贡献。现在中国钢产量4亿吨,是美国2千万吨的20倍,具有强大的工业制造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德工业化程度有深浅,有差异,中国正在完善与全面超越,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2025***。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因为本人的第一辆座驾就是在2013年中旬时候购买的1.5T [_a***_]的比亚迪速锐,当时全部办下来大概花了9万块钱左右(当时买的顶配)接下来我就来说一下我这7年左右的用车体验吧!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下它的发动机吧,采用的是1.5涡轮增压BYD 476的发动机,无论是提速还是跑后程都还是比较给力的(个人驾车感受)可能是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汽车修理工的原因,对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款车的发动机在我手里,除了一些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到现在开了15万多公里了快16万公里了,不烧机油、不漏油、就连发动机皮带都不用换(因为这款车的发动机***用的是正时链条的,不是皮带的,省心)。
说完发动机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车的变速箱吧,对于这个变速箱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的,大概跑到8万公里时候,变速箱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在等红绿灯起步的时候有明显的顿挫感和反映迟缓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当时这款车用的这个变速箱是第一代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可能在技术上面还不是很成熟。中途去4S 店刷过一次变速箱程序,又好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后面又慢慢的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最后我们再谈一下这个车的地盘,说到底盘,不得不好好夸一下了,那真的是耐开,耐拖,耐刮没得说。开了15万多公里基本上没出过什么问题,大概在13万公里左右的时候,我自己就动手换了一副前刹车片,两个前轮轴承,和一些小球头(因为这些都是一些易损件,到了一定的公里数了更换是难免的不算问题)何况是在开了13多万公里数的情况下。再有就是地势很不好的路面上是,舒适感不是特别好可能是减震器太硬的原因吧!(毕竟造车成本摆在这边)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好了以上就是大概我使用了大概7年左右的国产比亚迪速锐的体验,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我是修车师傅小梁,如果你对汽车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关于汽车方面的小知识!
我来泼一盆冷水,不吹不黑,就事论事!10年6月汽车小白本想买个面包车却机缘巧合到了江淮4S店,定金第二天提车,就是这快。江淮和悦RS,十足的大爷!10年15万公里,油耗8毛-1块每公里。缸盖抬过两次,点火线圈1套,节气门1个,水箱2个,怠速马达5个,火花塞5套,曲轴位置传感器1套,电池3个,机角垫1套,减震4根,刹车片8个,轮胎12个,球笼2个,后轮轴承2个,启动马达1个,汽油泵1个,橡胶管N根,导航烧了1次,内饰件N多个。被这大爷硬生生逼成修理工。到去年底终于解脱了。
作为一名,从业十年的二手车贩子来讲,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首先能肯定的是,国产车用6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国产车没有大家黑的那么差,但也没有吹的那么好。07 08年比亚迪F3,06 07年吉利自由舰,优利欧。07 08年长城哈弗H3。09 10年左右力帆520,320。众泰2008等等国产车不知道卖了多少。所以可以肯定告诉你国产车用6年是没有问题的。但开的车无数,也深深的觉得国产车,技术上,做工上确实跟合资车还是存在差距,这几年差距越来越小,但一直存在。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差距明显,所以这也是好多国产车不用自己发动机的原因。再个国产车耐用性方面比合资车也要差,我收过一些10年车龄左右品牌国产车,内饰塑料件好多老化相当明显,甚至不能用到更换的地步,也收过好多合资车,这点上区别也明显!国人工匠精神,国产品牌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还是要多像日本学习,愿国产车越来越好!
我的第一台车,2009年元旦买的奇瑞1.8瑞虎Dr.开了九年半,没怎么修过,换过一次电瓶,换过一个大灯,18年底搞年检都是一次性过,年检员还说这车不错(亲眼看到好几台新车其中有一台丰田越野车,搞了好几次都过不了尾气检测)。2019年6月8号,毫不犹豫置换了1.6t瑞虎八豪华版,开了近九千公里了,感觉太棒了!
我的国产长城酷熊现在十一年了,质量刚刚的。我经常自驾各地,从来没掉过链子。
一零年辞职了,本想买个车散散心。不过这车买对了,给我立下了汗马功劳。
开始心思,只要代步就行。没啥别的要求。在四环青年路附近车市,看了昌河铃木北斗星。挺好的,AMT五万四千三百元。看中了,跟销售员说,零头去掉了。五万四吧,销售员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行。嘿嘿!怪了。我打车到这,都一百不止。不让,拉倒。不买了。
后来,咨询昌平车市。酷熊,优惠六千。得,买了。
这可比北斗星大多了,别说买对了。
辞职了,也得生活。爱人干起了淘宝店,别说经过不断的努力,生意火爆。我和爱人天天不停的进货,打包发货。全靠这酷熊,大肚能装。有时后面弓子都压平了,将近一吨货。当然也不敢快跑,最多四十脉。有时一天跑几次。德邦物流来取货,司机都纳闷?这么多的货,你怎么搞回来的。我微微一笑,指指旁边的酷熊。司机特意进去坐坐,嘿!外观看着不大,内部空间是真大。
那段时间是真累,早晨六点半到晚上十二点半几乎没有休息过。吃饭根本不及时,得找时间就扒了一口。一直坚持二年,我们把房子的剩余***还完,我们才赶松了一口气。也有时间溜达溜达。
有时生活所迫,没有退路可言。过度的劳累,休息不及时。那一阵子我和爱人的身体都出了问题。也不得不放手…
生活就是这样,年轻时用身体挣钱,老了用钱养身体。哈哈😄!咱家没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