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自主品牌拥有自己的汽车平台?
- 汽车生产进入平台化模块化时代,中国品牌中谁在平台化和模块化上造诣比较深?
先解释平台的定义,一个整车平台包括三个部分,下车身系统(包括底盘四大系统、下车身结构、动力总成、电气系统、内饰骨架)、硬点及CAE模型和属性。跟平台相对应的就是上车身其包含整车内饰和整车外饰。简单说,同一个平台套上不同的上车身就是不同的车型,比如途观和速腾、翼虎和福克斯。
平台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共享率,降低成本。核心共享内容包括平台研发共享、零部件制造共享等。其特点是前期耗资大耗时长,但一旦开发成功,后期受益无穷。现在的大众MQB就是很好的例子!
平台设计的难点:兼容性。目前一个平台不仅要兼容不同的车身,比如SUV,轿车,而且还要兼容不同级别的车,比如A/B级车。一辆车主要结构=平台+上车身。平台开发模式是先根据产品规划设计研发兼容性极高的平台(底盘),然后基于这个平台分别开发不同车身,同一个平台外加不同的车身就是不同的车型。
过去的开发模式是一个平台只负责兼容一个级别的若干车型,比如A级车一个平台,B级车另一个平台。但目前平台开发难度更高,原因:1.需要兼容不同级别的车,2.需要兼容不同类型的车。
平台开发的优点解释了很多,但是平台开发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隐患),一旦某一个车型的平台件有问题,这个很可能就意味着同平台的车均有这个问题,如果要召回就要召回一大片!另外,平台开发的车很多属性比较类似,差异化不会特别大,这样对有特定属性追求的消费者不利!
合资企业,目前比较量产的著名平台有,大众MQB/MLB,PSA的EMP2等。
自主品牌里面,目前做的最出色的就奇瑞T1X平台,这个平台已经有车型量产,如虎7、虎5X及虎8。当然,这个平台是没法跟大众PSA相比(大众>80年,PSA>100年)。 其他自主大部分还停留在逆向底盘阶段,其中包括某些所谓的伪豪华品牌(自主私企才没有耐心搞技术,也不愿意砸重金搞技术,速成套娃赚钱+抢占市场才是首要)。
汽车生产进入平台化模块化时代,中国品牌中谁在平台化和模块化上造诣比较深?
说起汽车平台化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都有所了解吧。“平台”概念最早是由大众集团提出并实践,并在PQ34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大众之外,几乎主流的外资品牌都已经先后打造自己的平台化,比如雷诺日产的CMF系列平台,奔驰MFA平台、宝马的UKL平台等。自主品牌中,真正做到平台化的车企并不多,奇瑞有M1X、T1X、NEV等平台,长城汽车有CH、CHB、CHK等平台。不过真正能达到世界级的只有吉利的CMA架构,CMA架构是由沃尔沃主导、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首个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诞生于CEVT(中欧汽车研发中心)……同时吉利对CMA架构做了本土化的优化,融入中国驾驶DNA,让吉利CMA架构成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世界级架构。
汽车平台化甚至架构化的门槛还是挺高的,不是谁都玩的起。首先得有足够的钱,并要舍得往下砸,动辄几百亿的投资玩得起的不多。其次要有多年正向研发的经验,积累足够的技术和数据,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第三要有足够的供应商整合能力,要有足够的话语权。最后还要有足够大的年销量,不然很难发挥平台化架构化边际成本较低的优势,来摊平前期巨额的研发成本。目前来看自主品牌中基本只有吉利汽车有足够的实力来玩平台化和架构化,钱、人才、供应商、销量都有,目前已经有SPA、BMA、CMA和电动汽车专属架构PMA四大基础模块架构,其布局和技术不输大众的MQB、MLB、MEB、MSB模块化平台和丰田的TNGA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