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英国经济在去实体化?
为什么英国经济在去实体化?
英国实体经济目前的状况并非近年才形成,也并非***刻意推动的结果。事实上,英国虽然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有瓦特,布鲁内尔等出色的工程师,这种印象让很多人有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视工业的错觉。其实英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并不偏爱,甚至歧视实业,而英国独有的保守演变,小步慢走的传统又没有经历过像美、法、德乃至中国这样的颠覆性的巨变。
早在19世纪,面对德法,英国的工业(实业)竞争力已经很难说有优势,又有美国后来居上。之所以英国工业体系能够撑的够久靠的是大英帝国庞大的殖民体系所提供的巨大市场,竞争力并没有优势的产品还能够在帝国的庇护下行销世界。但二战后帝国体系的轰然崩溃,让英国工业产品不得不直接面对竞争,海外市场不断缩小,仅靠英伦三岛弹丸之地如何维系世界工厂的产能?再加上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理念横行,英国工会势力强盛,英国工党走上政治顶峰,大搞国有化和高***,工厂设备陈旧,工人时常***。
以英国汽车工业为例,罗尔斯罗伊斯,宾利品牌高高在上,面对日益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发展空间有限;罗孚奥斯丁等大众品牌质量相对劣势相对越来越大,工人怠工甚至***,品牌不断被国有化和重组。这些对英国汽车工业伤害非常大。但是,英国能够在帝国分崩离析后仍然保持世界强国地位,是非常让人佩服的一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英国没有死抱实业不放,而是持续顺势而为有很大关系。这非常值得值得称赞。
失去了旧帝国时期几乎所有殖民地的英国拼老命保住了伦敦金融城,已经是个奇迹。英国还慢慢在音乐***等创意艺术的影响力上超过了德法。同时,在旧工业的废墟上,英国人仍然在发动机、飞机制造、化学生物制药等最尖端的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个在长期衰落周期的国家来说,国民生活水平没有受到灾难性影响甚至不断提高,保留了金融优势和尖端工业,生长出创业产业的新苗,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能做什么?所做的就是首先不瞎捣乱,其次是顺势而为吧。
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主政的七八十年代,欧美跨国垄断资本做出战略部署走全球化道路,在这个战略中,不同国家地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位。具体是欧美等西方价值理念相近的国家定位为科技,资本,金融等战略地位。制造业迁往成本更低的亚洲美洲等国家,非洲等地区被定位为原材料,低端贸易。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欧美进行了制造业外迁,同时构建全球金融体系。
这个时候发生了几件事和这个战略密切相关,中国改革开放,中东战争,金本位的废除,美元石油货币的地位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动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就是做的来料加工,承接西方的制造业转移。也是在这个时期,欧美资本开始对全球发动进攻,拉美金融基本沦陷,东欧逐渐渗透,最终苏联解体,苏联几十年果实都被欧美资本窃取。中国也差点出了意外,还好国内有明白人,最终没让欧美背后的资本力量完全遂了意。
这种产业分工理论本身就是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提出来的理论,只不过符合欧美资本家的利益,被包装后推销到全球。九十年代读者上还有文章写养养牛,不主张发展高科技。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其实就放弃了很多自主科技国防项目,希望市场换技术,很多大项目终止,科研院所普遍停滞不前。后来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逼的中国不得不重新启动,还好底子没荒废太多。海湾战争和***对中国又是***,从此坚定的走上了自己投入研发,抛弃了幻想。又过了十年,逐渐就出现了歼十,神州,北斗等为代表的硕果。
所以说英国去工业化是背后资本力量全球配置***,部署其全球化战略的结果。
德国这里面稍微例外,这个和德国的公司法有关系。德国公司的最高机构是监事会,监事会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名额来自于员工代表。他们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很有影响力。在这种机制下,想控制德国企业不容易,德国企业想完全按资本力量的想法来也不行,这样德国企业就保留了工作岗位,完全外迁空心化就比较难。此消彼长,德国在欧洲的优势随着其余国家的制造业外迁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