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英国车?
- 国产车中的路虎,你知道是哪个车吗?
- 英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谁更牛?为什么?
- 李鸿章出访英国当着女王放响屁扬眉吐气了吗?
集结世界各种豪车,英国的车便宜,好像中国,***可以买的起二轮一样,二手的更不用说了,质量也不错,在英国买的东西不像中国***货太多,毕尽人家很讲究真实性的东西,若发现***货告的他倾家蛋惨,,,
国产车中的路虎,你知道是哪个车吗?
路虎英系品牌中的越野车标杆·目前对应坦克汽车
美国有Jeep、英国有路虎,中国汽车品牌有没有越野车标杆?
对于老越野人而言应当对两个自主品牌都足够熟悉,分别为江铃和长城,江铃汽车打造的陆风X6红极一时,江湖戏称“风语者”;不过后期的江铃推出的驭胜S350反响平平,在X6&X8停产后就在走下坡路了。于是越野车品牌就只剩下长城汽车,此时肯定会有人说北汽才是越野标杆,然而北汽打造的越野车太过“纯粹”,驾乘品质不是很好,即便是BJ40相比早期的长城H3&H5也要显得粗糙一些,北汽制造的BJ212和勇士就不好评价了。
所以自主品牌里的越野标杆品牌应当是长城汽车,在长城汽车推出坦克品牌后,这个人设算是站稳了。
坦克品牌的首款车是坦克300,这台车的实力是可以与路虎和Jeep的同级车一决高低的;其越野版使用的是分时四驱系统,并且前后桥都有牙嵌式差速锁,锁止后单轮脱困轻轻松松。Jeep牧马人卢比肯的四驱系统也就是这个水平,路虎卫士的全时四驱看似不错,但新款的承载式车身着实有些拉胯,同时也只有后桥差速锁。
所以在极限越野车里的路虎已经有些“要出圈”了,极限最高的还是牧马人,因其使用了前后硬桥,强度要比坦克300的前双叉臂悬架更高;不过整体桥会影响驾驶品质,如果不是要参加越野比赛则双叉臂同样够用。路虎卫士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配合承载式车身实在不适合豁车了。
在发动机方面坦克汽车同样不落下风,仍以牧马人为例,其使用的GSE T4 2.0T发动机来自菲亚特,是直列四缸机;最大功率195kw、峰值扭矩400N·m,但是最大扭矩无法维持峰值输出,低转速区间的扭矩不够大。坦克300使用的2.0T发动机水平相当,167kw/387N·m的参数虽然都显得低了一些,但是最大扭矩可以在1800~3600rpm区间维持峰值输出,低转速区间的爆发力不落下风。
感谢平台邀请我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英国汽车工业也是曾经辉煌过的。
这些都是做过一哥的品牌,如今基本都改换门庭了!
硕果仅存的劳斯莱斯也不过是保留了这个传统品牌而已。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落是国家整体实力日落西山的一个缩影。海峡另一边的欧洲大陆汽车工业则依然强力,法系的PSA虽然也不错,但日耳曼人的三驾马车更如日中天。
这些在全球各个市场都是头部公司。
旗下的品牌也都是独挡一面的角色。
从技术水平,整体规模,产销量,品牌影响力几个方面来评价,英国汽车在行业内只剩下富人的玩具车了,已经没有能力与德国同行竞争。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英国人从1066年诺曼征服后就自带法国基因,在设计奢侈品上有独特天赋,讲究完美主义,有强迫症,认死理。德国由一二战带起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技术和能力,在标准化规模化方面做得更强,灵活高效更适应现代社会。所以奢侈汽车品牌大部分来自于英国,随便数几个:奢侈品牌第一名劳斯莱斯,它的弟弟宾利,跑车中的劳斯莱斯-舒适和速度结合的阿斯顿马丁,艺术品迈凯伦,SUV中的贵族-路虎,有最完美外观设计之称的捷豹,个性独特的mini,等等,这些都在各自领域上比德国产品更高端奢华,或者艺术性,从养牛取皮开始就体现出独特的强迫症***。但德国人凭借严格高效的现代化工业管理,在讲究效益和质量平衡上取得领先,第一个吃SUV螃蟹的跑车-保时捷,经典的做奔驰开宝马的奔驰宝马,率先进入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大众,最后都成了英国品牌的老板,连带启发了印度佬去分一杯羹。
有一部纪录片《德国人、英国人和他们的汽车工业》于13年上映,可以看一下。
该纪录片介绍德国傲视全球的强大的汽车工业和德国人成功的关键。大众、宝马、奥迪、奔驰、保时捷等等德国品牌风靡世界。同时对比英国。英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还可以和德国竞争,后来始终竞争不过德国人。[_a***_],许多英国汽车公司都是其它国家所有。与英国人相反,如今德国不仅在汽车工业上占领全球,整个德国制造业也有占领欧洲的趋势。
李鸿章出访英国当着女王放响屁扬眉吐气了吗?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有骨气的外交家。面对外国强恶势力,不挠不屈,昂眉吐气。虽然只是一个响屁,但表示了对傲气十足的英女王的轻视。虽不算扬眉吐气,但也表现了李鸿章坚强不屈的立场。
中堂大人在出访期间放响屁的确是“吐气”了,但“扬眉”我看未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若放到现在,如果在两国元首会面的情况下,有人放了响屁,第二天就会成为网络头条,放屁的人会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只不过当时的报道已不可考,真不知道英国的报纸是怎么写的。
毕竟,李鸿章去英国还是求人办事的。
在中日甲午之战后第二年1896年,李鸿章出访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沙俄7个国家,历时半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早期最高规格的出访活动了。
在这些国家中,出访的重点就是英国,因为要求英国办事。
办什么事呢?这不甲午海战刚刚结束,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墨水还没干透,要赔偿的2.3亿两白银没有着落。清***想从关税上入手,多收些关税,以填补这一巨额漏洞。
但当时的清***可不像现在的美国那样,说加征关税就加征关税。因为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可以向中国倾销货物,中国不能决定自己的关税,连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头头也是英国人。李鸿章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英国谈判,暂时放中国一马,允许中国把关税从5%提高到10%,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这就像从英国兜里往外拿钱,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事没办成,但英国还是给了李鸿章足够的面子,连英国女王都出面招待了李鸿章。而李鸿章的屁就是这个时候放的。
据说,李鸿章在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会面的过程中,显得吊儿郎当,然后还放了响屁。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那就是李鸿章事没办成,在向英国宣告自己的不满。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据说李鸿章一直对女人掌权嗤之以鼻,见到英国女王自然没有足够的尊重。
不过,我认为以上说法都站不住脚。毕竟国家的命脉被人家掐着,如果态度太随意,搞出外交***,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可不是中堂大人能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