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呢

一直很好奇,每个月汽车销量那么高,普通老百姓家还没有饱和吗?国内手机销量饱和,未来几年小厂商们命运如何?一直很好奇,每个月汽车销量那么高,普通老百姓家还没有饱和... 显示全部
  1. 一直很好奇,每个月汽车销量那么高,普通老百姓家还没有饱和吗?
  2. 国内手机销量饱和,未来几年小厂商们命运如何?

一直很好奇,每个月汽车销量那么高,普通老百姓家还没有饱和吗?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每个月汽车的销量确实不少,全球最大的汽车年产销量国家也是中国,2018年销量有所下滑,乘用车的销量为2371万台,虽然销量为全球第一,但也不能代表普遍老百姓的家庭,都能拥有一台汽车,更谈不上饱和!

根据2019年全国最新发布的车辆信息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25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03亿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约为4.07人,也就是说,按咱们国家人口来算,平均每11.07人拥有一量私人轿车。


但是,这个数据只是平均值,就如同一个城市的人平均收入一个道理,***如每月平均收入8000元,有的人可能拿到好几万,而有的人只能拿到3000多元,这就是最简单的例子了,车子同样这个道理,有的家庭拥有2台或者3台,甚至个更多,而有的只有一台,或者没有!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汽车保有量虽然大,每月销量也比较多,但是每天同样会有一些车辆淘汰,所以并不是只涨不退,不过,前五年的一个数据显示,中国每100个家庭中,约4个家庭拥有一台车,而现在没100个家庭,平均月20个家庭拥有一台车,这个进步也是很明显的了!

每年汽车卖出去那么多,市场还没有饱和吗?

作为一名汽车销售,结合自身了解,详细回答题主的疑问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市场,用户

前两年国家出台了购置税减半和减免政策,加上国产品牌技术日渐成熟,汽车售价越来越亲民,可选车型越来越多,是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最快的两年。

有段时间我统计了比较熟悉的几个村庄,按家庭计算,有车的家庭占60%-70左右,剩下的30%没有车的家庭,光棍、低保,懒汉占一半,剩下的一半多为子女年幼、未婚、举家外地居住、无驾照或者其他。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
,汽车销量每月十几万台什么时候饱和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年过年串亲戚是最堵的一年,路上基本上都是汽车,普通的过路村都会堵上几分钟。

品牌、新能源

汽车市场品牌繁多,保有量逐渐接近饱和,已经严重产能过剩,预测未来五年之内会有许多品牌被并购或者倒闭。

需求变缓,行业洗牌。口碑不佳,质量不好的品牌,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造车不是件简单的事,上万个零部件、动辄几十几百亿的投资,没有销量的支撑,没有利润,如何能够维持流水线的运转、新技术的研发、工艺水平的提高?

能源大力推广后的补贴收缩,续航瓶颈依然没有大的突破,目前依然难以冲击燃油车。但是新能源车形势一片大好,替代燃油车只是早与晚的事,布局新能源较晚的车企恐怕市场早被别人占领了。

换购

汽车是个大物件,有人买新车,有人买二手车,车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市场饱和到一定程度,新车销量、二手车销量、报废车辆,都会会逐渐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汽车市场有新车流入,自然也会有旧车淘汰。

根据数据显示汽车保有量每年都在不断的增长,因此可知为什么汽车市场上越来越多新兴品牌。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亿!

平均年限也将从2015年的4.2年上升到2020年的4.8年。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是卖大货车的,每年都在卖车,每天我们这一天走几百台车,可每年都有人买,为啥,因为更新换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车辆有使用年限,到期要报废,还有各种事故导致车辆报废,这是个巨大的窟窿,永远补不满,一直循环

国内手机销量饱和,未来几年小厂商们命运如何?

目前国内手机销量确实趋于饱和,饱和条件下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稳定,且增速开始下滑,另外一个特征是市场份额基本趋于稳定,市场集中度开始提升。

根据15年1月到18年2月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可以看出,确实自17年以来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下滑。

而根据17Q4的市场份额数据,华为、OV、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市场80%的市场份额,相比之后这一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

对于小厂商而言,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条出路:

(1)出海,在目前出海的市场份额还没有形成一定格局的时候,在某些不发达地区出海销售,可能是个不错选择

(2)抱团,实际上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智能手机未来可能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抱团后的智能手机厂商,可能迎来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实现单纯硬件到“软件+硬件+互联网”的转化。

关注一夕深度,了解科技前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raigalanmiller.com/post/80269.html

huangp1489 2025-04-21 23:58 0

回答数 0 浏览数 10